期別 |
出版年月 |
目錄 |
第一期 |
77.04 |
1.國父平等論的闡釋. |
羅英豪 |
2.國父聯俄容共政策背景之研究 |
顏喜樂 |
3.由論語中所表現的倫理思想來看孔子的和諧境界 |
朱宏壬 |
4.論語中「安」字的解析 |
王梓凌 |
5.易堂九子行誼學述 |
孟繁舉 |
6.我對朱子教育思想的體認 |
于懷錦 |
7.從漢易承傳看漢代的師法家法 |
吳鳳簪 |
|
第二期 |
79.04 |
1.中國教育哲學研究--論孝 |
唐璽惠 |
2.新馬克思主義”評析 |
羅英豪 |
3.尚書周書部份與早期金文比較研究 |
朱宏壬 |
4.虞集的生平與文學成就 |
孟繁舉 |
5.《紅樓夢》幾個問題的探討 |
吳鳳簪 |
6.從人文主義教育觀點-----評析當前的國中教育課程 |
林靜迦 |
7.EFFECTIVE STEPS TO DEVELOPING PARAGRAPH WRITING SKILL IN
SENIOR HIGH SCHOOL: FROM GUIDED TO FREE WRITING |
陳淑姬 |
8.鶯歌石左移斷層調查報告 |
師宗遠 |
9.四邊形面積比問題探究 |
陳秀英 |
10.利用複數-----證明幾何問題之探討 |
林揚智 |
11.影響兩鉛直並聯彈簧震動週期因素之探討 |
吳建興 |
12.省立蘭陽女中77年度應屆畢業生高中入學成績在校成績與大學聯招成績之相關研究 |
吳清鏞 |
|
第三期 |
81.04 |
1.A CASE STUDY OF DYSLEXIA 閱讀困難-----個案研究 |
唐璽惠 |
2.雙重意識-----淺論渥茲渥斯德「序曲」及其他主要詩作之結構 |
蘇榕 |
3.尚書周書部份與早期金文比較研究(續) |
朱宏壬 |
4.兩漢的詩法與家法 |
鄭禎玉 |
5.王維「輞川詩」中的畫趣 |
李宜靜 |
6.蘭陽平原沖積扇地形的調查和研究 |
吳建興、李景文、陳可恭、師宗遠(撰文) |
7.環境因數對秋海棠葉緣盤光合作用速率影響之探討 |
林如錦 |
8.從二維單純錐上的一些性質探討N維單純錐上類似性質 |
盧景圳 |
9.減壓沸騰-----探討壓力與水沸騰之關係 |
王世脊 |
10.學習成就指數分析及其在學習輔導上的作用 |
吳清鏞 |
11.蘭陽女中學生特質焦慮、數學焦慮及英文教育之比較研究 |
張寶玥 |
12.錢賓四先生著述繁年 |
孟繁舉 |
13.馬來西亞華文中學訪問紀要 |
吳鳳簪 |
|
第四期 |
83.04 |
1.系統分析在教育活動上之應用-----以校長會議為例 |
唐璽惠 |
2.學習成就指數分析在教育輔導上的應用 |
朱宏壬 |
3.漢書儒林傳今古文傳授源流表解述要 |
謝正德 |
4.讀「顏氏家訓」劄記 |
孟繁舉 |
5.唐詩的心靈清流-----王維竹裏館與孟浩然宿建德江比較評析 |
李宜靜 |
6.試為施耐庵重寫水滸傳裡的「地慧星」 |
吳鳳簪 |
7.美術鑑賞教學活動設計
西洋十五世紀法蘭德斯派畫家 揚.凡.艾克〈Jan
Van Eyck〉作品鑑賞~阿諾菲尼和他的新娘 |
黃生元 |
8.Teaching English Speaking Through Conversation ? |
粱以石 |
9.『教師效能訓練』讀書團體對高中班級氣氛與導師輔導反應模式效果之研究 |
吳清鏞 |
10.蘭陽女中81年度畢業舞蹈教育實驗班學習教育成果之探討 |
張寶玥 |
11.從鶯歌石海岸帶各種斷層的跡象上判斷影響本區應力的方向 |
師宗遠 |
12.瑪琍兄弟地下探險-----管線篇 |
胡文娟 |
|
第五期 |
85.04 |
1.從教師專業化看「教師法」中的「團體決議」方式 |
朱宏壬 |
2.戰後台灣鄉土教育的發展 |
黃玉冠 |
3.高級中學輔導組織與輔導教師角色功能之研究 |
吳清鏞 |
4.台灣省中小學教師兼代課終點費標準合理性之研究 |
藍麗雪 |
5.從西洋近代歷史事件中的重要文獻看西方民主政治理念的成長與應用 |
林清祥 |
6.影響四膜蟲分泌澱粉酵素因數之初步探討 |
林如錦、黃秋純 |
7.鶯歌石海岸帶低角度逆衝斷層性質的調查研究 |
師宗遠 |
8.宋徽宗瘦金書之研究 |
孟繁舉 |
9.詩經邶風(靜女)篇探究 |
謝正德 |
10.是誰殺了孫堅、孫策父子--論性格決定命運-- |
謝藻華 |
11.淺說蘭陽女中舞蹈升學管道與輔導措施—以82、83年度畢業班為例 |
張寶玥 |
12.陳琇幃老師訪問記錄 |
吳文薰 |
13.少年天使—肯尼 |
謝秀麗 |
|
第六期 |
87.04 |
1.省立蘭陽女中落實人文教育之實務概況 |
黃子娟 |
2.痛飲狂歌空度日—杜甫「夢李白」、余光中「尋李白」之比較 |
黃文淩 |
3.國文科教學活動實作舉隅 |
吳鳳簪 |
4.顏之推「觀我生賦」註譯 |
孟繁舉 |
5.從新儒家思想看課程教材教法的取向 |
謝秀麗 |
6.國民小學教師應否發給兼課鐘點費之研究 |
藍麗雪 |
7.臺灣東北部大堀澳至外澳間海岸帶斷層與節理構造的調查和研究 |
師宗遠 |
8.體育課桌球技能之學習效果探討 |
張寶玥、曾秋美 |
9.陪她走過三年—高一親師座談會專題演講紀實 |
李芳煖 |
10.從「助人的技巧」談起 |
莊鳳珍 |
11.My Impress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
梁以石 |
|
第七期 |
89.04 |
1.實驗主義心靈論對教育的影響 |
謝秀麗 |
2.歐陽修的史學 |
黃麗恩 |
3.嚴嵩的生平及其詩文之研究 |
孟繁舉 |
4.淺談地球環境危機與對策 |
王富仁 |
5.大學理工科系畢業之女性生涯抉擇相關因素探討 |
朱曉瑜 |
6.八十六年度合作教育研究報告 |
吳清鏞、鄭振聰、林冠宏 |
7.出現在鶯歌石一帶的幾種書疊式斷層 |
師宗遠 |
8.飛行員排班問題之模擬與探討 |
何盈芬 |
9.高一數學科教材中數學家之探討 |
陳敏皓 |
10.由甲烷中的14
C來探討其來源和影響 |
李協長 |
11.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美學原理之研究 |
李源盛 |
12.品嚐「蘋果的滋味」 |
鄒德莉 |
13.實業計畫札記 |
林一良 |
|
第八期 |
91.04 |
1.南宋權相賈似道之研究 |
孟繁舉 |
2.試探李清照詞中的「人間天上」 |
鄒德莉 |
3.《鈷鉧潭西小丘記》篇章結構與篇旨探析 |
高敏馨 |
4.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wan :A Site Study |
陳月娟 |
5.輾轉相除法 |
陳敏皓 |
6.台灣東北角海岸岩礁區地質構造之美 |
師宗遠 |
7.簡介十九世紀中葉俄國地理學家彼.彼.謝曲諾夫筆下中央亞細亞伊塞克湖與阿拉湖的真實面貌 |
師宗遠 |
8.論哈伯瑪斯之知識論、方法論與批判論 |
曹校雯 |
9.科學管理技術對教育行政的影響 |
李健浩 |
10.如何做好科學展覽 |
林冠宏 |
|
第九期 |
93.04 |
1.淺析李喬(泰姆山記) |
高敏馨 |
2.模糊控制與專家系統概論 |
簡凱萍 |
3.淺談『愛上數學』 |
劉加林 |
4.蘭陽女中數學科研習心得 |
陳敏皓 |
5.兩手丟三球 |
羅玉樹 |
6.古代戰爭所使用的化學武器 |
簡森乙 |
7.順應自然科學課程的變革—談科學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 |
陳美蓮 |
8.政府與個人關係的再組—日領時期台灣自來水事業與財政補助 |
朱志謀 |
9.元明之際江南的隱逸初探 |
汪柏年 |
10.清代北埔聚落形成之探討 |
汪柏年 |
11.海濱沙移動的研究 |
師宗遠 |
12.從地理學的觀點談歐洲文明重心的轉移 |
林敬妤 |
|
第十期 |
95.04 |
1. 從裁縫看明清社會的幾個面向 |
吳美琪 |
2.之屏藩:岑毓英與清末政局〈1850-1885〉 |
吳美琪 |
3.之際江南隱逸的生活與貢獻 |
汪栢年 |
4.謂地理學?』-一個地理學研究者的反思與辯證 |
林秀梅 |
5.素養教學模式Big6教學法融入高中職課程設計-以國文科為例 |
許義淵 |
6.《歷學疑問》、《歷學疑問補》 |
陳敏晧 |
7.物學觀點看愛爾蘭巨鹿的滅絕歷史 |
陳敏晧 |
8.的義民爺信仰 |
朱志謀 |
9.的移動城堡-試論台灣網路文學的傳播特性:從《第一次親密接觸》談起 |
陳幼君 |
10河流域洪患發生之原因探究 |
林敬妤 |
11同表情、姿勢、光源下使用一維特徵進行臉部辨識 |
林士譽 |
12終身學習時代的來臨,你準備好了嗎? |
潘建修 |
|
第十一期 |
97.04 |
1.學校多元課程如何設計與實施以因應人口結構變化 |
曹學仁 |
2.文藝復興時期的物理學:以《新科學》為例 |
陳敏晧 |
3.宜蘭縣公立高中圖書館館藏利用情況分析 |
許義淵 |
4.歷史專題講述之新嘗試—以通俗文學為例 |
汪柏年 |
5.從starbucks看中國的飲茶文化—九八課綱「茶與市民社會」之考 |
汪柏年 |
6.裁縫與流行:明清成衣舖的營運及其轉變 |
吳美琪 |
7. 風雨舵手:孫運璿與臺灣經驗(1967-1984) |
吳美琪 |
8. 電子線路板節點通電檢驗次數之研究 |
林德政 |
9.心理治療中的改變如何發生?從投射性認同與反移情談起 |
陳敏瑜 |
10.故國不堪回首-試論宋徽宗的亡國詩詞 |
陳幼君 |
11.生態社區營造與社區林業之結合—以宜蘭陳氏鑑湖堂為例 |
黃珮珍 |
12.課程全紀錄:送愛到斯里蘭卡與印尼亞齊 |
蔡惠文 |
|
第十二期 |
99.04 |
1. |
消費者導向評鑑取徑之意涵及其應用/曹學仁 |
2. |
明末的慈善家 ─ 陳龍正/吳美琪 |
3. |
從小說入歷史-評陳大康明代商賈與世風/吳美琪 |
4. |
地球科學女性科學家英奇雷嫚的故事/李協長 |
5. |
日常生活和大眾文化的變遷/汪柏年 |
6. |
數位教材與未來的歷史教學/汪柏年 |
7. |
宗教訪談-余天民神父/林士譽 |
8. |
婚姻與倫理相關議題探討/林士譽 |
9. |
安全的即時通訊協定/林德政 |
10. |
蘭陽女中資訊融入小論文調查/許義淵 |
11. |
心肺復甦教學活動設計/黃梅芬 |
12. |
中國苦難的里程碑-談駱駝祥子中的悲劇深度/陳幼君 |
13. |
試論文史通義辨似/陳敏晧 |
14. |
Examine English-only
i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rctive of English reading acquisition
for English-language learners./辛菁娥 |
|
第十三期 |
101.04 |
一 |
從課程觀點分析高職學校推動環境教育之可行策略/曹學仁校長 |
二 |
帖木兒之後:世界史的分期與主題式歷史教學—以「資本主義國家的挑戰」為例/汪栢年老師 |
三 |
中國西南的少數民族—羌族/汪栢年老師 |
四 |
教學檔案心得分享/張雅鈺老師 |
五 |
從概念構圖探討國高中生的自然科學學習成效/莊豐州老師 |
六 |
「科技腦、人文心、藝術情」─延傳蘭園真善美,展現科教新風華!/陳美蓮老師 |
七 |
中算史的工程問題考釋-以芻童為例/陳敏晧老師 |
|
第十四期 |
103.04 |
1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理念與前瞻/曹學仁校長 |
2 |
上一堂慢活的歷史課/汪栢年老師 |
3 |
古代文明與普世宗教—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為例/汪栢年老師 |
4 |
差異化教學的理念與精神—以「外力衝擊下的臺灣兵備道姚瑩」為例/汪栢年老師 |
5 |
如何教算幾不等式的證明?/陳敏晧老師 |
6 |
中世紀科學史/陳敏晧老師 |
7 |
DIY製作太陽能染料敏化電池融入我國中學科學教育的評估與做法/簡森乙老師 |
8 |
從顯微鏡到原子力顯微鏡─從微米世界到奈米世界/簡森乙老師 |
9 |
台灣教育-補習教育的盛行始末/李 翔老師 |
10 |
國文課堂裡的源頭活水〜〜談高中生的國文學習成效/賴品方老師 |
11 |
過度表現人類CD133基因增加神經膠質瘤細胞對於三氧化二砷誘發細胞死亡的敏感性/馬世璋老師 |
|
第十五期 |
105.11 |
1 |
現行高中課綱與十二年國教課綱之比較 |
曾璧光校長 |
2 |
印象-龜山 |
曾蘊華老師 |
3 |
《徐霞客遊記》中的「溫泉」地景 |
鍾侃恬老師 |
4 |
校園新詞探析──以蘭陽女中為例 |
鍾侃恬老師 |
5 |
〈鄒忌諷齊王納諫〉文章分析 |
鍾侃恬老師 |
6 |
Chemopreventive Effect of Silymarin on Liver Pathology in HBV X
Protein Transgenic Mice |
吳宜芳老師 |
7 |
由近十年諾貝爾化學獎得獎內容看中學化學老師可精進之處 |
簡森乙老師 |
8 |
要不要去臺灣?-國共內戰後的抉擇 |
汪栢年老師 |
9 |
The Cultural Factors Underlying TESOL a Case Study on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
江奕安老師 |
10 |
多情為骨,古典入質──試探鍾曉陽的散文風格 |
許堯婷老師 |
|
第十六期 |
107.11 |
1.曾璧光校長-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普通高中課程特色評析與實踐方策芻議
2.簡森乙老師-漫談資源回收、塑膠分類與中學生高分子塑膠教育之現況
3.陳敏晧老師-論希臘醫學史與生物史
4.陳敏晧老師-希臘科學史:如何面對變化問題及其解決?
5.周思旻老師-《西遊記》的昆蟲形象析論
6.汪栢年老師-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到科學革命―反思科學革命在西方文明中的意義
7.汪栢年老師-地中海三部曲與108課綱歷史課程之連結與應用
8.鍾侃恬老師-〈賣柑者言〉文章分析
9.鍾侃恬老師-男性欲望的載體與審美化的浪漫書寫――〈任氏傳〉、〈鳳仙〉、〈績女〉解讀 |
第十七期 |
110.02 |
1.曾璧光校長-完全免試入學計畫之教育政策實踐探析 2.陳美蓮秘書-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評鑑法制化之歷程探析
3.汪栢年老師-108 課綱『探究與實作課程』的設計理念:以行動閱讀與人文行動考察為例
4.鍾侃恬老師-〈王昭君變文〉文章分析及其承衍
5.鍾侃恬老師-〈孟姜女變文〉與曲子詞〈擣練子〉分析及其承衍 |